欢迎!Welcome :)

联系邮箱:hi@trastudy.com
|

父母续电营

主页 > 众声 > 父母续电营 >

联系我们CONTACT US

电话:--------传真:--------邮箱:hi@trastudy.com

不孝有三

文章来源:原创时间:2018-04-20
某天看到这一段,如图(自“黄山书社”的《孟子·荀子》线装本):
 
这是孟子眼中,世人认为的“不孝”的五种表现,分别为:1.懒惰,不奉养父母;2.嗜好下棋饮酒,不奉养父母;3.贪财好物,偏爱妻与子,不奉养父母;4.放纵声色,使父母蒙羞;5.鲁莽好斗,危及父母生命。
 
突然想起,人们常常挂在嘴边的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(话说,这句话最初是从各种古装电视剧中听到的),那么这句话的来源是什么呢?其他两种不孝的行为是什么呢?以往的三种不孝与此处孟子借世人之口说的五种不孝有什么关系呢?
其实刚刚孟子说的五个也可以归结为三个:一、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奉养父母;二、使父母蒙羞;三、危及父母生命。
 
查资料发现:
1.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”出自《孟子·离娄上》:“不孝有三,无后为大。舜不告而娶,为无后也。君子以为犹告也。”

我比较赞同这一段译文:“不孝的表现很多,但以不尽后辈本分
为最。舜娶妻的时候没有禀告父母,是没有尽到后辈的本分。但君子认为,舜虽然没有禀告,但与禀告了是没有什么区别的(因为舜娶妻是在尧考察了舜的德行后决定把女儿嫁给他的,而此时,舜的父母对舜还有偏见,禀告他们并没有什么好处)。”

这样说来,舜真是有记录的自主婚姻的先行者,明大是大非不拘小节,有伟力也。
 
2.汉朝的经学家赵岐在《十三经注疏》中,在“无后为大”下面有注:“于礼有不孝者三者,谓阿意曲从,陷亲不义,一不孝也;家贫亲老,不为禄仕,二不孝也;不娶无子,绝先祖祀,三不孝也。”

意思是:一味顺从,见父母有过而不劝说,使他们陷入不义,这是第一种不孝;家境贫穷,父母年老,自己却不去当官赚俸禄来供养父母,这是第二种不孝;不娶妻生子,断绝后代,这是第三种不孝。

第二条可能已经过时了,因为目标是有财力让父母老有所养,赵岐认为为官得禄是获得财力的方式,实际上合理地创造财力的方式有多种。

另外只懂得听话,就是孝顺吗?觉得这一段不错,录此,《孝经》谏诤章第十五 曾子曰:
“若夫慈爱恭敬,安亲扬名,则闻命矣。敢问子从父之令,可谓孝乎?”子曰:“是何言与!是何言与!昔者,天子有争臣七人,虽无道,不失其天下。诸侯有争臣五人,虽无道,不失其国;大夫有争臣三人,虽无道,不失其家。士有争友,则身不离于令名;父有争子,则身不陷于不义。故当不义,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,臣不可以不争于君,故当不义则争之。从父之令,又焉得为孝乎!”

平时,听到父母说:“这孩子真听话,我很满意。”我就会皱眉,真想立即反问一句:“听的都是什么话呢?”语言一定程度代表了人的思维习惯,如果换成“这孩子真懂事”,还不错。前一种评价,导致孩子一味地按照父母的意愿做事,不用费力思考,还能赚一个“听话孝顺”的名誉,长大了仍然是一个“巨婴”,而“懂事”则鼓励孩子发展自己的观察、分析、思辨能力,价值导向是“明白”事理,而不以父母的意愿为选择标准。
 
总结以上,古人认为不孝父母的行为有:一、使父母有生命之忧;二、父母生活无保障;三、使父母名誉受损。

第一条细分则有鲁莽好斗,违法犯罪等行为;第二条细分则有好吃
懒做、放纵声色、家庭系统排序失调、一味满足一己之嗜好不顾父母生活等行为;第三条则有不生养子嗣,日后少了祭祖之人,以及前面两条造成的别人认为父母教养不当致使名誉受损等行为。
 
你伴我长大,我伴你变老,这种彼此的陪伴和关注是写进基因里的,现代社会,各位觉得哪些已经不属于孝的行为,哪些应该加入孝的行为?
 
边之溪
0419